
對于金屬(合金)液澆入型腔后由于體收縮,如果沒有采取恰當?shù)拇胧敲淳蜁棺约?/span>設計出來的鑄造件產(chǎn)生疏松和縮孔。本文推導出一種稱之謂補縮角理論,可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從而可使自己設計出來的鑄造件獲得內(nèi)部組織致密的鑄件。
從金屬鑄造起源至今,無論國內(nèi)國外,重力鑄造在很大程度上人們均是采用熔化金屬,然后澆注到予制的鑄型中,借助于金屬的自重補縮凝固,從而獲得所設計的鑄件。無論是黑色金屬或有色金屬,人們大體仍采用上述方法生產(chǎn)鑄件。隨之后來,由于鑄造工作的努力探索,捂出了不少鑄造理論,觀點,方法,而今最盛行的鑄造理論是"順序凝固" "同時凝固",以及"定向"和"擴散凝固"等等。因此幾乎鑄造工作者也均用這些理論指導教學和設計生產(chǎn)自己的鑄件。但遺憾的是在不少情況下,我們盡管似乎應用了上述某種理論作指導,然而在事實上,使自己生產(chǎn)的鑄件卻出現(xiàn)了疏松、縮孔或是內(nèi)部組織致密性不理想。因此,這里就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怎么讓自己設計出來的鑄件,鑄造后會獲得理想的內(nèi)部組織致密的鑄件,也就是說,怎么恰如其分地讓金屬澆注件獲得理想的補縮:即揭示澆注件補縮實質,從而打通其補縮信道,最后獲得內(nèi)部組織致密的鑄件,這就是本文推出的一種稱之謂"θ"補縮角的理論。
"θ"補縮角是怎么回事呢?現(xiàn)在在鑄造書上或課堂上,人們?nèi)员A羯鲜鰩追N鑄造凝固理論,有一種稱之謂"同時凝固"理論有時會被人誤解,也就是因為這一誤解會導致一些人在工作中失誤。我們可以這樣說,在以前以及現(xiàn)在,我們還無法創(chuàng)造這一條件,能讓鑄件澆入型腔后會整體"同時凝固"。我們有些人,看見某個鑄件壁厚均勻一致,于是就誤認為投入鑄造生產(chǎn)時,它會整體同時凝固,從而忽視考慮對該鑄件補縮問題。因此,在這種誤解情況指導下,可以肯定地說,導致了不少生產(chǎn)出來的鑄件內(nèi)部組織不致密,所以現(xiàn)在我們應該充分地認識同時凝固是相對的,也就是說整體鑄件(不論是純金屬或合金)在澆注后,一瞬間是絕對不可能發(fā)生整體同時凝固的,對整體鑄件來講,從瞬間角度剖析,它務必遵循由溫度差較大的鑄件表面開始一直向溫度差較小的鑄件內(nèi)部和澆冒口處進展,直到最后冷凝結束才告終 ,這就是金屬鑄件順序接受補縮的凝固實質。
對于順序凝固這一理論不少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到目前為止,如何使自己設計出來的鑄件達到理想順序凝固,并借助于它順利地滿足鑄件順序補縮凝固。以達到好的鑄件內(nèi)部質量的目標,這在目前還沒有提供較理想的計算控制方法。這次本文提供的重力鑄造件,采用一種稱之?quot;θ"補縮角法就揭示并可以較好地滿足,完善其順序補縮凝固的目的。此法可說是最大限度地,恰如其分地安排由于補縮量不足而產(chǎn)生的鑄件縮孔和疏松的有效方法。
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有關重力鑄造件的"θ"補縮角。
我們知道,金屬液澆入鑄型后,在冷凝一瞬間,就開始出現(xiàn):
αV×△F=K…(1) (為了剖析補縮角,我們將體收縮轉化成面收縮)
αV 金屬體收縮率(%)
△F 鑄件斷面積(mm2)
K 鑄件斷面積收縮量mm2 (補縮量)
并隨時間的延伸,它們在迅速地做αV×△F的工作,直至澆注件完全凝固結束才告終。
關于金屬鑄件體收縮即αV的確定。
我們知道,金屬液澆注后,會發(fā)生液態(tài)收縮和凝固收縮以及固態(tài)收縮,而給鑄件帶來疏松,縮孔缺陷,實際上是液態(tài)和凝固收縮時發(fā)生的,也就是所謂的體收縮,它是本文提到的αV 。